匠心学堂

您的当前位置: 匠心学堂> 正文

长理匠心学堂通识讲坛:西南联大与现代大学精神(易彬)

2018年5月15日19:00,汽机学院匠心讲堂通识讲坛第五期在工一B417举行,特邀37000vip威尼斯文法学院中文系教授易彬教授作“西南联大与现代大学精神”讲座,共124位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易彬教授以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影片《无问西东》引出本次讲座对象——西南联合大学,此次讲座,易彬教授分为“关于西南联大”和“现代大学精神”两部分来讲述。

首先是第一部分“关于西南联大”,易彬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由来及发展过程,1937年11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在长沙合并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分校,由于长沙连遭日军轰炸,192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易彬教授为大家分享了在特殊抗战时期下由西南联合大学的成立及迁移引起的两个问题来引导我们进行深入探索,问题一:为什么南迁长沙,而不是直接迁往离战争更远的大西南地区?问题二:国民政府的战时教育政策。关于这两个问题,易彬教授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易彬教授告诉我们,在预估情势时,当局显然并没有意识到战争局势的变化会那么迅速,早在1935年,清华大学就曾将部分实验器材运往长沙。易彬教授更是充分肯定了国民政府的战时教育政策,他告诉我们教育的着眼点不仅应看到战时,更应该看到战后。

易彬教授告诉大家,在面对长沙动乱炮火的情势和学校该不该迁移的争论时,“救亡呢?还是上学校?”的问题就演变成了“在长沙呢?还是到云南去?”的问题。易彬教授向大家引述了陈诚将军的观点“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理应承担更艰苦更困难的使命”“教育是立国之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绝续关头”,于是,一支名为“湘黔滇旅行团”的学生队伍开始了教育史上的长征。迁移之路漫长艰辛,学校资源匮乏,易彬老师讲述了闻一多教授篆刻赚取生活费、校长太太卖定胜糕等故事向大家展开了当时艰难困苦的生活画卷。

随后,易彬教授为我们带来讲座第二部分“现代大学精神”,教授引用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等文献带领我们看现代大学精神。碑文提出了四点特别值得纪念之处,其中易彬教授重点分享了特别值得纪念第三处——学术自由、民主堡垒:“万物并育并不相害,天道并行并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软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易彬教授感慨说“此为民主之真谛!”

易彬教授接着引用了陈寅恪、贺麟教授等大师的言论向大家阐述了“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等观点,教授认为现代大学精神更应该充分发扬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教育应当更加重视通识教育,恰如汽机学院的匠心讲坛。

讲座到了答疑交流环节,在陈特超老师鼓励带动下,纷纷有学生向易彬教授提问,易彬教授耐心为每一位同学答疑解惑。而汽机学院院长杜荣华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承安教授更是现场和易彬教授展开了一场教育治学的讨论。张承安教授很是赞赏易彬教授查找引用大量文献来授课的方法,他与易彬教授就“大学应如何引领社会?”“大学应如何与社会保持距离?”两个的问题开展讨论,易彬教授向大家分享了他的观点,教授认为生活应当有两个维度,现实的维度和精神的维度,大学应当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体现在学生可以接触潮流如追星、看网剧等,但不应该沉迷,需要适当地沉潜,多读经典多思考。杜荣华院长替汽机学子发问:“对于我们的这些学生来说,西南联大的大学精神哪些方面最具有启发意义?”易彬教授告诉学子们,他认为最具启发意义的是大家应当永远保持心智的开放的自由,教授告诉大家,现代社会的好处是可以有众多不同的选择,而大家就应该更自由的精神勇敢学习、不断追求。

在不同声音的讨论中,讲座渐入尾声,讲座后易彬教授感慨说:可以明显感受到汽机的学子们对人文知识充满了期待,保持这样的心态一定会有所收获。

此次讲座圆满结束,让我们一同相约下一场文学精神盛宴!

匠心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