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园地 -> 理论学习 -> 正文

【湖南日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助力湖南提速“新基建”

发布日期:2020-03-26 来源: 作者:

建设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新基建”,是我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2月2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打造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按下了我国“新基建”的“快进键”。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校承担着“新基建”学科专业、科学研究、人力资源支撑重任,增强引领和助推“新基建”发展的能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服务“新基建”的新高地

学科专业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源,是支持国民经济建设最基础、最恒久的力量。日前,湖南通过实施总投资1071亿元的30个重点电子信息项目,进一步明确“新基建”战略布局及发展重点,也为湖南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创造了新机遇。

一是立足我省优势和支柱产业,统筹打造更加有层次、科学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应以“新基建”需求为导向,加快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布局调整,加大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既要鼓励高校做强原有优势、特色学科,形成学科高峰;又要着眼“新基建”,重点给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校建设新学科专业更大支持,打造一流专业群,构筑“新基建”所需人才培养高地,更好服务湖南“新基建”。

二是引导高校因校施策、一校一策。应健全以“新基建”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水平高校以自主试点、先行先试方式设置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科学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坚持人才分类培养,引导各院校培养更多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有专业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劳动者和“大国工匠”。

三是做好学科专业融合创新文章。应加快传统专业改造,更富前瞻性地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谋划好“新基建”所需新专业建设,更加关注急需类人才培养,防止高校不顾实际、以新为“奇”地抢建专业,造成新的学科专业不平衡和同质同类人才“一窝蜂”现象。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激励高校致力“新基建”科技创新

“新基建”最本质的特征是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速湖南“新基建”,必须加强政府主导,大力推进各高校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发展新引擎,形成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的特色化发展格局。

一是积极搭建项目平台,大力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应改变“大水漫灌”的做法,按照“新基建”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政策支持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将资金真正投入到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弥补发展短板的紧要研究领域,激励高校依托重点研究基地,围绕重大发展规划和科研项目,破解“新基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是立足长远发展,制定孵化项目倾斜性资助政策。核心技术开发投入大、周期长、代价高,需要政策层面的保护和扶持。应打破以往资助高校孵化性项目“扶强不扶弱,扶大不扶小”的导向,鼓励高校组建信息网络、物联网等交叉融合研究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加快制定对高校双创基地的特别扶持政策,推动以激励高校师生共创为特征的创新资助政策有序有力落地落实。

三是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设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应针对湖南“新基建”领域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畅通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合作通道,促进高校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紧密衔接;搭建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湖南“新基建”的靓丽名片。

以人才为核心构建精准引培机制,壮大“新基建”生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提速“新基建”,创新人才是关键。

一是实施更加灵活开放的选人用人机制。“新基建”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多行业人才相互合作,形成人才共同体。因此,应引入竞争机制,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选人用人,并通过外引内培激活增量、盘活存量。应给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多选人、用人自主权,营造“谁行谁上”“可上可下”的人才竞争环境,以保持人才队伍昂扬向上、顽强拼搏的奋斗姿态。引导和激励高校科研队伍自觉把研究方向和目标放在行业特色和“新基建”需求方面来,积极开展命题式、应急式科研,在具体项目实施和实际问题破解中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二是深化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应用型成果价值认定机制,引导和激励高校科研队伍树立问题导向、强化服务意识,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三是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入实施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协同等协同育人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深度对接。应更加重视一流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支持高校与“新基建”领域的骨干企业、产业化基地和地方政府设立应用创新型研究生教育项目,把“新基建”融入教育体系、教学内容,缩短大学生从“学”到“产”的缓冲期,补齐“新基建”人力资源短板。

(作者:付宏渊,系37000vip威尼斯党委书记、教授)

 

——载《湖南日报》2020-03-26第07版

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20-03/26/content_144611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