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学术 > 科研团队 > 正文 >

科研团队—隧道工程灾害监测与控制

团队带头人:凌同华教授

依托学科:土木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

1)隧道工程灾害预测与控制

2)隧道工程全寿命期健康智能诊断技术

团队形成背景:

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迎来了高速发展期。隧道工程作为能够跨越地形、缩短路程、提高运输能力的交通设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受地质条件、施工工艺以及循环荷载等因素的影响,隧道施工与运营期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缺陷,其中尤以隧道衬砌结构内部开裂、脱空以及充填不密实等隐伏质量缺陷更难以预测与控制,若不对这类缺陷及时发现并加以处治将会持续威胁隧道的运营安全与使用寿命。针对传统无损检测技术与信号分析方法无法精准识别、三维量化隐伏质量缺陷的难题,37000vip威尼斯凌同华教授、黄阜教授、肖南讲师、徐泽沛讲师组建了隧道工程灾害防控科研团队,自2006年起,团队以先后承担的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十项隧道工程灾害防控项目为依托,围绕隧道衬砌结构与围岩之间不良接触的发生机理和松动范围、无损检测信号处理与分析方法、隐伏质量缺陷三维可视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研究。至今,团队在隧道工程灾害预测与防控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特别在小波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开发了隧道衬砌结构隐伏质量缺陷精准识别与三维量化的关键技术,实现了隐伏质量缺陷从定性识别到精准识别和三维量化的质的飞跃。

团队带头人:

凌同华教授长期从事隧道工程领域相关的科研和实践工作。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者行业协会奖8项(1项主持),国家发明专利10项。近几年在基于小波理论的隧道衬砌隐伏质量缺陷检测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提出了适用于隧道衬砌隐伏质量缺陷探测的小波基函数构造方法,实现了隧道衬砌结构隐伏缺陷尺寸的精确量化及三维可视化,培养毕业了多名优秀博士生和硕士生。

团队建设目标:

1)人才梯队建设

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成员2~4人,团队成员晋升正高职称2人以上,副高职称3人以上。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提高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与创新能力,鼓励团队青年精英与技术骨干出国留学交流,确保团队的科研水平始终紧跟前沿,力争形成一支具有创新力、凝聚力、人才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

2)科学研究目标

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进校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发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40篇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及工法5~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2项,为合作单位创收利润2000万元以上。

3)学术合作与交流

鼓励并支持团队青年教师及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到国外知名高校进行交流访问,积极与行业内相关企业开展学术与技术交流活动,主办及协办1次以上的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积极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年均参与10人次以上,并宣读相关研究报告。

团队建设成效:

1)团队发展与平台建设

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注重于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近年来,通过自主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团队新增了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讲师、博士以及硕士研究生。目前团队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高级工程师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共30余人。

在团队科研条件和实验室平台建设方面,37000vip威尼斯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土木工程学院岩土与隧道工程实验中心”以及“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校给团队在人才培养、实验经费以及科研条件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2)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

本团队针对隧道衬砌结构隐伏质量缺陷的识别与定位技术开展研究,基于小波分析理论,开发了可以有效识别和量化隧道衬砌结构隐伏质量缺陷的关键技术,实现了隧道衬砌结构隐伏质量缺陷的有效识别与精确定位,并成功在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检测中得以应用。团队成员先后承担了包括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50余项科研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广西、广东、安徽、浙江等地的数十座公路隧道和地铁区间隧道。团队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引进计划,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

联系人:黄阜

电子邮箱:hfcsust@csust.edu.cn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 Reserved 37000vip威尼斯 土木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